钢铁生产大跃进的背景

中国传统制铁业及其现代命运

华道安 (Donald B. Wagner)

中文翻译:杨盛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

2013 年 3 月

点击图片以放大

1958 至 1960 年,中国处于钢铁生产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听到的诸如“群众运动”、“土高炉”种种说法,并非完全真实。在 1958 年底的 群众运动只持续了几个月,结果几乎完全失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由私人或人民公社运营的小规模工厂,这些工厂利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冶铁炉或是按比例缩小的现代化冶铁炉来冶炼钢铁。而在 1958 年,这些小规模工厂生产出的生铁达 400 万吨。

为了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大跃进又缘何会失败,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中国传统制铁业的历史和技术细节。

本网站的这部分内容来源自我的书作,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ron industry and its modern fate [中国传统制铁业及其现代命 运],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1997 年,更多细节与文献来源需参阅该书。我的最新著作: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国科学技术 史] 第5卷,第11分册:Ferrous metallurgy [钢铁冶金],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年,这本书涵盖中国最早的冶铁业到 20 世纪的冶铁 工业。更多的内容请点击我的网站: donwagner.dk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倾向于成功的案例和技术的进步。这里我们关注是一个消极的发展过程:从 1600 年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铁生产 技术,到 1900 年左右仅在全国最贫困的区域幸存下来的比较原始的技术,中国制铁工业的急剧衰落。与这个过程平行发展的是,同时期的欧洲,正从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中诞生出一个个崭新的从未有过的冶铁技术。今天,这些技术在世界各地的钢铁行业占主导地位,也包括中国在内。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到 20 世纪,不同的时期的中国政府都在尝试采用西方技术,最初的尝试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使得那一时期的中国钢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进口。在 20 世纪的诸多大变动中,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作为贸易产品的钢铁经常会被中断,而这种中断为传统钢铁行业的革新提供了机会。最后的也是最知名的一次振兴传统钢铁行业尝试,就是 1958 至1960 年期间所谓的钢铁生产大跃进,对于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我们的认识应该利用技术史的眼光来厘清对其的误解。


 网站上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翻译自丹麦语的科学技术史课程使用的教案。这份教案的主旨是为了显示技术,经济,地理和政治决策之间的历史互动的一些案例。对这些案例的种种调查研究,和对这些案例的某个方面的点评,都是有效应用这些案例所必要的。





在这个页面中,我给出了简要提纲。请点击 链接 来阅读完整的故事。

历史背景

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经历了过山车般大落大起。从18 世纪的经济和平发展时期开始,到 19 世纪中叶饱受内战之苦和列强带来的军事屈辱,再到今天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中国衰落时期的一个侧面是与西方的贸易大大增加,这带来的是经济的失衡,造成了多个民族工业系统 的崩溃。最为严重的影响是钢铁工业因西方钢铁的低价竞争而崩溃,只有贫穷偏僻地区的钢铁行业得以幸存。


中国,1600 至 2010 年

技术


在早期的中国,钢铁行业生产使用的一种工艺,通常被称为间接冶炼。 即先由矿石在高炉冶炼成生铁, 再由炒钢法转换成熟铁。这种工艺似乎初 看起来不必如此复杂化,但它仍然是当今生产铁最有效的方法。



高炉炼铁生产具有一个伟大历史意义,即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传统的中国钢铁生产技术

高炉操作 技术说明

以上关于工艺上的笼统描述对于中国各区域的钢铁业都是适合的,但在技术细节上,特别是规模上却有较大差别。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地处亚热带的广东省,其传统产业和其最完整历史记录,其他几个地区将概述一下。

广东

 古代广东省钢铁业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生产体系,大规 模和小规模的铁厂。大型高炉在山区生产生铁,再经由内河运输至工业重镇佛山市,佛山市位于省会广州市附近。佛山生产出来的各种钢铁制品销往中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同时,省内农村的铁产品则是通过当地的小高炉生产来自给自足。


这两种分开的生产体系并不是广东所独有。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其他一些地区,甚至也出现在18 世纪挪威和瑞典。古代的村庄相互比较隔离,运输成本需要考虑,以及随之而来的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广东省看的格外清楚。进口钢铁的低价竞争引起大规模钢铁厂的倒闭,而小规模的铁厂却在某些情况下活了下来,并且蓬勃发展。

广东省的传统钢铁业

大型钢铁厂,屈大均(1630 至 1696 年)

C. F. Liljevalch 的记录,1847 年

两种生产体系的现象,18 世纪的挪威和瑞典的钢铁生产比较优 势

中国其他地区

大别山地区是个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直到近代还是极端贫困。这里市场上销售的铁制品由当地的土高炉供应。这种生产模式一直持续到近代从未间断,并且该地区完整的冶铁技术在 1958 年大跃进的前期制作成生产手册。


大 别山地区的传统钢铁业


郭玉璟的技术说明,1932 年

大跃进时期的冶铁生产的手册,1958 年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多山的省份,也有类似的钢铁行业,在许多交通闭塞的山谷中有许多小规模的铁厂。18 世纪到 19 世纪时期,这里的外迁移民将炼铁技术从福建带到菲律宾,在菲律宾那里美国工程人员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福建和菲律宾的传统钢铁业


四川是中国的一个富庶繁荣的西南省份。在这里,大型高炉生产出的铁制品销售遍及全省。



四川省的传统钢铁业


Béla Széchenyi 的技术说明,1877 年


 在中国中部的江西等省,我们再次发现和广东的类似情况,钢铁行业被分成两种体系。这里工业体系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情况,在1930年时由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泽东详尽记录下来。

 山 西省的“坩埚熔炼铁”生产技术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技术完全不同。在 20 世纪初,在瑞典的 Höganäs 公司也采用过类似的工艺,今天这种工艺似乎仍在使用。




“钢铁生产大跃进”(1958–1960)

在一个半世纪的战争和内战之后,1949 年迎来了和平时期。前文所述的技术,仍然在许多地区作为传统技术保留着,这些技术被认为对战后重建是有用的。在 “大跃进时期”,它的特殊意义经常被误解。

..“土高炉”运动迷雾重重,比一般人所知道的故事要复杂得多。这样一个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作为打破经济封锁的明智尝试,通过建立小规模的工厂来进行,小规模的工厂比起大型现代化工厂只需要较小的基础设施。后来它迅速变得过于雄心勃勃,结果以失败告终。


大跃进运动呼吁全民走出去,在自家院中兴建土高炉大炼钢铁,这是极不明智,但大炼钢铁运动只持续了几个 月,并没有对钢铁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真正的灾难是,1959 年至 1962 年的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于饥饿。

大 跃进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三卷: 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 Oxford 1983.

大跃进运动中真正出现的四个不同的技术是:按比例缩小的现代化高炉,大型的传统高炉,小型的传统的 高炉和群众运动中使用的土高炉。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由记者和学者完成的报告,都没有厘清这些技术。即使 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Roderick MacFarquhar, 对这期间的政治进行了西方学者最优秀的研究,但对技术也有误读。我希望本网站的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让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的 学者,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更细致入微的观察。

点击图片以放大

英文